发布时间:2024-12-20
近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意见》部署了: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发展智慧住区;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开展数字家庭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搭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等十一项重点任务。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城乡建设部已分批在重庆等21个城市开展新城建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中国照协近期面向北京、河北、江西、四川、湖北等十余个省市的路灯生产企业和用户组织开展的专项调研中显示,约70% 的受访市政单位对当前的道路隧道照明有改造计划,改造的目的以改善照明效果和降低维护保养费用为主,关注度最高的性能指标是安全和可靠性。
《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和要求。即将于2025年4月份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道路照明论坛就是“低碳 融合 韧性 安全”为主题,深度契合当前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工作部署。
低碳、智慧与安全已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通过深入落实《意见》中的重点任务,将进一步明确道路照明在推动城市安全、智能化与低碳发展的关键作用。本文将从以下5个方面就如何发展低碳智慧道路照明,助力韧性城市建设进行简要分析:
1.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意见》第一条任务中提到,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特别是在桥梁、隧道等关键设施的安全监测上。智慧道路照明不仅是道路安全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成传感器和智能照明系统,智慧路灯能够实时监测桥梁和隧道的运行状况,协助对道路及其相关设施的安全评估。通过光照数据的实时反馈,系统能够调整光照强度,确保在特殊天气条件下,保障交通安全的同时节能减排,提升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韧性。
2.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意见》第二条强调了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发展。道路照明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需要与智能交通系统深度融合。智能路灯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数据交换,提升车路协同水平。例如,智能路灯可以根据交通流量自动调整照明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同时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实时路况信息,为智能交通的顺畅运行提供支持。
3.发展智慧住区与道路应急照明
《意见》第三条任务提到发展智慧住区,道路照明系统同样需要考虑到城市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在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或事故)中,智能道路照明系统可以自动切换至应急模式,确保道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照明,支持应急车辆的通行。通过智能调度与远程管理,能够实现对关键区域的优先照明,确保城市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4.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与道路照明规划
《意见》第七条提出要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这对于道路照明系统的规划与管理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综合的城市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道路照明设施的数字化、三维可视化管理,并可以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相结合,帮助相关部门进行科学规划,优化灯光布局,提高照明设施的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确性与智慧化水平。
5.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与道路照明管理
《意见》第八条任务提到,要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并与其他城市管理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智慧道路照明系统应作为城市运行管理的一部分,接入统一的管理平台,支持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调度指挥。通过“城市照明一网统管”模式,能够实现对道路照明设施的集中控制、远程管理和故障预警。该平台不仅提升了道路照明的管理效率,还增强了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有助于实现全天候、高效、低碳的城市道路照明。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道路照明不仅是实现低碳、绿色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市韧性、促进高效治理的关键环节。2025年第二十届中国道路照明论坛将为政府/市政管理部门、设计院/甲方、标准/检测机构、工程公司、生产企业等代表提供一个共享知识、共同探讨未来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智能化道路照明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带来更多的智慧与活力,为实现新时代的韧性城市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转自: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公众号